地理環境

歷史沿革

Ja.Bau.Li!日升之鄉-太麻里,太麻里鄉大約於1000年前由拜灣族始祖錢搖稿移墾,開荒闢地。錢搖稿係「不由馬族」(譯音),即打馬族人,「打馬」與「太麻」音相似,至光緒3年,有平 地人至此撫墾,乃譯稱「太麻里」。

民國初年,陸續有原住民之排灣族、阿美族移墾於大王村。日據時代,亦有從本省西部居民,自苗栗、南投、彰化、雲林、嘉 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等地遷移至太麻里定居。由於人口遽增,乃設置區役場,隸屬台東廳,民國26年改為太麻里庄役場,台灣光復後民國34年才改稱為太麻里鄉。

另據清代文獻記載,太麻里原稱大貓貍,漢 人入墾時訛化為太麻里,其意已不可考,可能與最早移入的東排灣族有關。太麻里排灣族有一說,看見太陽由東方海面升起,破曉時刻,霞光萬道,即以此為名─ Ja.Bau.Li ─太陽升起的地方,即日升之鄉。

行政區域圖

本鄉的行政區域包括(依地理區域由北而南排列):美和村、三和村、北里村、華源村、大王村、泰和村、香蘭村、金崙村與多良村等九個村。

地理位置

本鄉位於中央山脈、大武山麓下,為台東縣東南端,北緯22度03,東經120.93至121.08之間,北以知本溪與卑南鄉毗鄰,南與大武鄉、金峰鄉相接,東臨太平洋。
地形南北狹長,綿延35公里,東西寬約六公里,山多平地少,海拔平均約300公尺,最高達1400公尺,斜度平均約30度。 本鄉現轄有美和、三和、華源、北里、泰和、大王、香蘭、金崙、多良等9村,面積為96.6522平方公里。

人文環境

本鄉位於台東與大武交通的中繼站,不僅是各旅人休息的落腳處,也是軍事要地。 因此,比起鄰鄉開發得較早,在清咸豐年間就有漢人吳四奸入墾猴子蘭,即現在香蘭,清代鎮守後山的埤南屯田兵、海防屯田兵都曾駐紮於此地。屯田防安,至日據時代,更多的漢人入墾。
全鄉共有142鄰,約4,600戶、11,500人(詳細資料請連結太麻里戶政查詢),本鄉居民其組成族群有排灣族、阿美族、魯凱族、外省籍、閩南及客家等6個族群,可謂族群多元,和諧共治。

鄉土民情

由於本鄉環境在倚山傍洋、山明水秀、氣候宜人的環境下,造就當地民情淳樸、刻苦勤勞、人情濃郁。 另外,因鄉民組成大多為外地遷移而來,在語言方面有:國語、閩南語、客家語、阿美語、排灣語、魯凱語、日語等多種語言。
由於本鄉為一典型的農業鄉,鄉民大多以務農為主,漁撈次之,鄉民和睦相處,各族群及省籍派系色彩相對淡泊。宗教信仰有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真耶穌教、基督長老教等,皆為鄉民平時生活之精神支柱。本鄉鄉民本性淳樸,安份守己。

教育文化

本鄉教育設施,目前有大王、賓茂2所國中,國小有美和、三和、大王、香蘭、大溪等5所,幼托教育有鄉立托兒所,文康活動場所有鄉立圖書館、老人文康活動中心、社區活動中心等9處。
鄉民教育程度,亦隨著地方經濟改善,國民生活品質的提昇,有逐年上昇的趨勢。

交通運輸

本鄉對外交通,目前有南迴公路及南迴鐵路貫穿全鄉,交通相當便暢,南迴公路亦正進行拓寬工程,因此,未來本鄉對外交通狀況,堪稱更臻暢通,對促進地方繁榮更有幫助。

經濟結構

本鄉經濟結構,以發展農業及觀光為主,工商業發展次之。土地面積為96.6522平方公里,耕作面積為5.613公頃,其餘為造林地。農產品有釋迦、金針、茶葉、枇杷、玉荷苞、生薑、甜柿、菠蘿蜜等。其中以釋迦、金針、茶業為本鄉最大宗之農特產品,亦為鄉民主要的經濟收入。唯近年來,由於工商業快速發展,農業發展已呈現萎縮的局面,造成本地人口外流,其中又以年輕、教育程度高者為多,故形成本地勞動力缺乏及農村人口老化的現象。